(一)推进依法治理
在进一步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》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的基础上,出台《社区治理工作条例》,对街道办事处、居委会、物业管理委员会、业主委员会、社区公共设施、对口帮扶下沉、楼栋长、志愿者、第三方社区服务机构等的职责权利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引,建议在《传染病防治法》修订过程中,对传染病防控中社区的功能、地位、权力、责任等做出原则性规定。同时,在突发事件应对、国防动员等法律法规的修订中也需强化社区的作用。
(二)构建两个闭环
在全周期管理方面,构建社区设施建设的事前前瞻性规划、事中建设运营、事后反馈完善的闭环,实现动态闭环管理。推行社区的全面风险治理,实现全风险、全员、全过程的“三全”风险管控,形成风险预测预警、风险预控和风险应急的闭环。
(三)强化三委联动
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三委联动模式,在此基础上,试点开展更进一步的三委合一模式实践,尝试建立三委之间的交叉任职、集中办公、联席会议、合署表决、共享简报等联动合一制度。
(四)推行四治协同
在业主委员会的代表制度的基础上,通过业主微信群议事、业主监事会监事、楼栋长列席等方式实现业主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全员参与。结合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制度,建立长期的对口帮扶关系。建立社区内部志愿者和外部志愿者两支志愿者队伍,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、接力机制和培训制度。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和社区见习制度,鼓励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与社区实践、社区创新创业相结合。
(五)实现五个结合
推进平急结合、内部化与产业化运作结合、专兼结合、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的“五个结合”:
一是强化社区的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,通过设施的柔性、制度的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,实现门禁系统、地下空间、供水供电系统、物流平台等的平急两用。强化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能力,开展社区民兵制度创新,实现社区民兵、物业保安和业主联防的互动切换。做好预案准备、资源储备、设施备份等工作。当前,应为常态化和非常规两种情形下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应对做好预案、做足准备。
二是在社区服务方面,在增强其内部供给能力的基础上,找准社区安全管理与建设开放型社区的平衡点,应积极推动社区的对外开放合作,有效吸纳和利用外部资源;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,发展社区服务产业,探索社区服务的高效率外包运作模式。
三是在社区服务人员配置上,采用长期专职人员和短期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方式,在向基层增加编制的基础上,探索灵活多样的兼职人员短聘制度,如星期日服务岗、大学生实习岗、退休人员再聘,甚至可以设立社区博士后、硕士后制度。
四是建立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各项标准,实现标准化运作与管理。例如,物业保安、楼栋管家、业主委员会代表、楼栋长、网格长等的职责,以及社区各类居民服务(如房屋水电报修)的业务流程等,对于这些原先的制度空白,可以先由各地制定市级、区级以及社区级的责任与流程标准。同时,鼓励各级政府和各个社区先行先试,大胆探索社区服务、社区管理方面的新模式、新做法。
五是在推进社区治理制度创新的同时,积极推进社区技术创新,加快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中的应用。当前,要尽快实现互联网、客户端、手机网、12114、社区网、微信网的“六网合一”,依托大数据、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治理,提高社区治理效能。要消弭数字鸿沟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,为智慧化时代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提供一键式解决方案和一条龙帮扶;要大力推行社区的智慧养老方式,实现社会养老、社区养老、居家养老的智慧互联互通。
(中国发展观察 2021年第8期)